中心简介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简称“国际交流中心”)是农业农村部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一、历史沿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争取国际支援,打破封锁和孤立,我国开始从政治、经济、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援外事业,农业对外援助和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发展。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中文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翻译任务日益繁重。1972年,顺应国际交流合作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成立翻译队,隶属部外事局。1986年,在农林部外事局翻译队的基础上,组建事业性质的农牧渔业部外事翻译室。1988年,经机构改革,组建农业部外事翻译室。
1998年7月,在农业部外事翻译室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2018年,随机构改革更名为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二、机构职能
国际交流中心坚决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党组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农村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中心任务,在国际合作司的业务指导下,为部领导出席多双边外事会见会谈、对外谈判磋商和大型国际会议论坛等活动提供高质量的英、法、俄、西、日等语种翻译和外事礼宾等服务;为部领导和部系统各司局、直属单位以及驻外干部、外派国际职员提供因公出国(境)团组护照申请与管理、申办签证等外事服务;负责国际涉农舆情监测及信息报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牵头农业农村涉外培训(含南南合作培训)管理与统计分析;承担农业农村援外专家和技术人员的选拔、派遣、管理和境外业务指导,以及援外项目可研、规划编写和验收;负责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指导、规划编制、组织答辩、管理服务和专家队伍建设;农业农村国际合作交流团组的组织实施以及出国(境)和来访团组的信息统计;承担我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等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农业农村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牵头中国—FAO南南合作信托基金项下的能力建设、全球项目和区域项目的设计、协调管理和实施等;承担农业农村部外文网站建设;承担部系统外交官、国际组织人才选拔考试组织及人才库建设等。
国际交流中心现有干部职工近百人,其中编制内干部51人,离退休干部20人,驻外干部和国际组织职员11人,其他工作人员15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在编干部人数的50%,在编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含博士)的干部比例达到81%。中心内设办公室、财务处、翻译一处、翻译二处、信息分析处、签证礼宾处、涉外培训处、技术合作处和国际项目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处)9个处室。
三、核心价值观与荣誉
国际交流中心将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结合单位外事服务的职能定位和干部职工年轻化的特点,提出了“敬业、奉献、阳光、包容”的单位核心价值观,倡导干部职工在社会上做“好公民”,在岗位上做“好职工”,在家庭中做“好成员”。
国际交流中心自2014年以来连续10年获评农业农村部绩效考核优秀,荣获“2021—2023年度绩效考核标兵单位”,近年来连续获得“中国—FAO南南合作特别贡献奖”、“农业农村部文明单位”、2023年部职工广播操比赛一等奖、2024年部系统组工干部知识竞赛一等奖等诸多荣誉。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2年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四强”党支部。中心内设处室多次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